低空经济“火热下”的“冷思考”

引领创新的重点不应该一窝蜂放在制造端,而面对诸如“低空经济”的赛道,有见解的人士应当在技术突破上下苦功,否则“创新”将会沦为产能的复制。

林安琦
远望智库东南亚区域特聘研究员

作为新质生产力诸多热门赛道之一,低空经济已经成为了包括政界、商界和其他领域人士在驱动经济增长上为数不多的共识领域。无论是类似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还是包括呼和浩特、无锡等三四线城市,都纷纷抢占这个机遇。

低空经济,即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经济活动。2024年3月和7月的两次国家级重要会议上都已经强调对此类经济活动的鼓励和支持。

成为热门赛道固然好,一方面,随着过去十几年中国在通用航空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市场输出,有关部门发现了在低空领域技术的迭代创新能力以及拉动就业创业的显著效应。另一方面,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层面,低空领域的作用也功不可没。

在中美竞争过程中,相较美国仅靠资本驱动运作,中国一直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消费市场庞大、应用场景广泛、高新技术人才基数庞大。更重要的是,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冠绝全球。

正如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高级研究员Ding Ke所讲:

低空经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不仅涉及无人机和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等飞机的智能设备技术,还涉及与电池相关的新能源技术,以及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技术的实现与数字建模、虚拟仿真、智能传感和机器视觉等底层技术密切相关。所有这些新技术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低空经济可以为这些新技术提供巨大的需求,并加速其商业化。

然而,在我看来,现在的低空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隐忧。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于政策的长期执行与否。例如,某些三四线城市政府借此大搞开发区,对低空经济在本区域的发展定位不清,很多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例如空域资源是否得到有效批准,是否有足够的起降机场等都没有落实到位,其背后本质仍然是借此带动周围土地的增值。

回归到“新质生产力”的层面,本质上应该是围绕创新这个牛鼻子。作为创新的过程链条,不同区域的发展应当放在前端的竞争。换句话说,引领创新的重点不应该一窝蜂放在制造端,而面对诸如“低空经济”的赛道,有见解的人士应当在技术突破上下苦功,否则“创新”将会沦为产能的复制。最终产能过剩之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投资将会造成大的宏观失衡,在经济账上遭遇庞大的损失,买单的还是当地的民众及其子孙后代。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路径:

一、一定要谋划低空经济在本地的差异化优势。这些包括面向的受众、潜在的市场范围以及延伸产业链是否能够在本地尽可能延长?例如某些高海拔地区,完全可以建立专业的高原型低空装备设计、验证、教学等多模块。

二、要确定产业发展的时限。产业政策要有退出机制,新兴领域的技术完成了突破,企业已经可以顺利生产后,不能无限制地补贴。过去发展中国家有不少存在了几十年的低级产业,这个教训一定要很好地吸取。

三、需要精细化管理产业所带来的双刃剑。算好当下和长远的经济账、环境账、民生账。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可以在原有的产业上赋予新的生产力,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同样可以走出自己的不同。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