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需求将会多元化。中国作为组织的发起方之一,在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同时,在现阶段仍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上合组织成为类似北约的军事同盟,使中国的角色自由度较高,也较为有利的情况。
赵平生
远望智库亚太区特聘研究员
2025年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此次峰会不仅是一次区域安全合作的重要议程,更被视为全球秩序加速演变背景下多极化力量协调机制的一次关键实践。随着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持续弱化,美元体系面临结构性挑战,政治、安全与文化领域的权力分散趋势日益显著,上合组织作为非西方阵营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性合作机制,其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正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本次峰会凸显出一个鲜明特征:在世界变局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多个成员国对中国发挥引领作用抱有高度期待。这种期待不仅体现在经济合作诉求上,更延伸至安全协调、地缘稳定与国际话语权构建等多个维度。然而,中国对上合组织的战略定位仍坚持“松散构型+底线思维”的基本方针,强调互信、互利、平等、协商,避免走向军事化或对抗性联盟。这一战略选择既是对“不结盟”外交传统的延续,也是对当前国际环境复杂性的理性回应。
现有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方向
(一)金融合作机制的深化趋势
近年来,上合组织框架下的金融合作呈现出从理念倡导向制度构建过渡的态势,尤其在“去美元化”和区域金融自主性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俄罗斯与伊朗明确表达支持以人民币作为双边及多边贸易结算货币的意愿。此举既是对美国金融制裁的反制,也反映了非西方经济体对减少美元依赖的共同诉求。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不断完善,其在能源、大宗商品交易中的使用频率显著提升。
二是探索区域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俄罗斯提出建立上合组织联合债券市场,并推动成员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互联互通系统的研发。该设想若实现,将有助于增强区域内流动性管理能力,降低对外部金融体系的依存度。
三是构建多边流动性支持机制。伊朗倡议设立上合组织多边货币互换基金,旨在应对潜在的金融波动与流动性危机。此类机制可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融资支持,增强集体抗风险能力,是区域金融治理迈向制度化的重要一步。
尽管上述动向显示了强烈的制度创新意愿,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法律框架与监管协调机制,相关倡议多停留在技术探讨层面,距离落地实施尚有距离。
(二)安全合作的底线思维与非军事化定位
与北约不同,上合组织始终坚持“非对抗、非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安全合作聚焦于反恐、极端主义、毒品走私等非传统安全议题,而非构建集体防御体系。
中国对此有着清醒认知:当前国际战略时机尚未成熟,推动上合组织向军事同盟转型不仅违背中国“不结盟”的外交方针,也可能引发外部强烈反弹,加剧地缘紧张。更重要的是,松散的组织结构赋予中国更大的战略灵活性——既能通过对话平台深化互信,又可避免承担强制性同盟义务,防止被卷入非核心利益冲突。
因此,中国将上合组织视为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强调通过政治对话与危机预防机制化解分歧,而非依赖军事手段解决问题。
新兴议题与未来演进路径
(一)组织性质的潜在转型:从对话平台到准协调机制
上合组织的功能正在发生微妙转变。早期以打击“三股势力”为核心任务的区域性安全组织,如今已逐步演变为涵盖经济、能源、科技、人文等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性平台。特别是在吸纳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后,其成员结构更加多元,议题覆盖面更广。
值得注意的是,上合组织虽未明确宣称反对西方,但其成员普遍对现行国际秩序中的霸权行为持批判态度。这使得该组织客观上具备了一定的“反向凝聚”效应,成为非西方国家进行政策协调的准多边对话机制。未来,如何平衡内部差异、提升决策效率,将成为其能否实现机制升级的关键。
中国的中心地位与战略杠杆作用
作为上合组织的创始国和最大经济体,中国在其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各国普遍期待中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表明立场,因其政策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与可预期性,相较美国政策的波动性更具参考价值。
这一“依赖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合作上,也延伸至安全与外交领域。例如,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问题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政治解决争端,赢得了多数成员国的信任。这种“确定性供给”正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拓展领域:未来研究与实践方向
展望未来,围绕上合组织的研究与实践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区域金融治理机制研究
当前上合组织在金融合作方面已有初步共识,但缺乏系统性制度设计。未来需加强对联合结算体系、数字货币互操作性、区域性信用评级机制等问题的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成员多样性的金融治理框架。同时,应评估此类机制对全球货币体系的影响,防范潜在金融风险。
二是加强安全合作的法律与规范建设
尽管上合组织无意成为军事同盟,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可进一步制度化。建议推动制定《上合组织反恐合作行动指南》《网络安全协作协议》等规范性文件,提升联合演习、情报共享、应急响应的标准化水平。同时,探索建立常设危机协调机制,增强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是研判地缘政治联动效应
上合组织的影响力已超出中亚地区,延伸至南亚、西亚乃至东欧。未来需重点关注其与金砖机制、东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组织的互动关系。特别是中国在处理与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关系时,如何利用上合平台实现战略平衡,避免陷入地缘困局,值得深入研究。
此外,还需警惕西方对上合组织的污名化叙事,主动设置议题,讲好“合作共赢”的上合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